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
右丞相赵汝愚初拜赠三代并妻制 其一 曾祖士虑赠太傅 南宋 · 陈傅良
 出处:全宋文卷六○二一
敕:昔周公位冢宰成王为之作鲁庙。
宣王中兴,则命召虎,亦有鬯、圭瓒以告文人。
我相同姓,盖周道也。
推本其先,以致美报,可无褒典,以应经谊?
具官某曾祖具官某,躬行对于古人,誉处闻于公族。
然夷考其世,于汉恭宪王为裔孙;
于建国公为嗣子。
盖属未疏也,而仅缀逍遥之班,以其靖退,足见所存。
夫屈于名者申于实,不获乎其身者遗其后。
是生曾孙,迄为上相
则追录其积行之勤,增华其种德之报,朕敢忘周道乎?
晋升帝傅,于礼固宜。
可。
有感李彦弼杂诗载:嘉祐中有入栖霞洞者,烛灭不得出,后一年,乃与游人俱还。自(原作白,据正德本、四库本改)言尝见数道士相谓曰:知至道者天不杀,服元气者地不灭。因诵此,故生。众方惊异,忽轻举,莫知所在。予平生遇人指教数矣,不能勤行之,观此有感,遂作诗以自警云) 北宋 · 邹浩
七言绝句 押庚韵
真诀由来甚易明,惟人用志不精诚。
从今谨事先生语,何患无阶朝玉清。
毛彦时宣德 北宋 · 邹浩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八三三、《道乡集》卷二二
比烦荐顾,偶出,皆失迎见;
继承惠书,正疾,不即为报,悚佩何可胜言!
霜寒,伏惟文履动止清福。
浩脑后浮肿,几成疮疡,正坐不知卫生之术,果有得而勤行之,自能飞泉于旱暵之时,赤地于滂沱之日,阴阳为吾所转矣,岂复有火上水下不交济之患哉。
此身未能无疾,安敢有意于人。
或者之说,固未深察,而左右指以为魔,亦过矣。
虽然,不缘感疾,不闻妙论,则所谓魔者,乃吾善知识也,投身火聚,顿获三昧,无愧于前修,幸甚幸甚!
若所谓华藏,则虽强欲为左右开吾喙,属犹甘草大黄未暇也。
区区谨启。
谢曾帅养生诀 宋 · 郭印
 押词韵第三部
人生不盈仞,中有天地机。
哀哉蠢蠢群,沉湎无所知。
六根乱尘境,一念落邪思。
遂令至真宅,栋宇日颓隳。
先生早悟此,寂照通幽微。
真火下腾焰,灵泉上生肥。
巧妙神明出,功深造化驰。
每怜好道人,罗缕为指迷。
鄙夫寻访久,肤浅得其皮。
向来发关键,一扫杂学卑。
五行识颠倒,八卦知推移。
兔从月窟隐,鱼向天池飞。
跃跃心自喜,扶老得吾师。
何以报恩德,昼夜勤行之(以上《云溪集》卷四)
策问 宋 · 廖刚
 出处:全宋文卷三○○○、《高峰文集》卷一四
问:圣人作经以遗天下后世,天人之道备矣。
君子以之修身,圣王以之为天下国家,犹之取方员平直于规矩准绳,天下之器悉出于此,而未有能废之者也。
洪惟圣朝以经图治,操验稽决,无非经者。
故养士以肄经为业,选士以通经为贤,课其功不略于胄子,程其能不废于武夫。
夫岂区区以是为得才之筌蹄也哉?
资以共治,实惟经术之明,故每重焉。
诸生蒙被教养之久,师友渊源所渐,宜无愧于此矣。
一日得其所知,若刺经以作王制,传经以断国论,求之古人,举能与之合乎?
抑道德性命之旨又臻其奥境,而功用不侔,曾汉、唐之诸儒不足道乎?
愿悉陈之,翼以得成才焉。
问:文武异事,而道本一致,犹人之一身,刚柔缓急,以时翕张,然后适得其平。
岂谓武则无与于文,而以文名者终无所用于武乎?
诸葛武侯之行师,见称天下奇才,而王通许以礼乐;
李卫公兵法,后世师焉,而考其始终,伟然为一代名臣,不全以战功显。
彼固曷尝以武之名为病耶?
有官君子以能文求试,盖奴视韩、彭、卫、霍辈,若将浼己。
至若武侯、卫公,宜所不辞也。
有如异日从子所好,不置子于旗鼓行阵之间,抑将何以报上之德,趋功名之会乎?
尝试言其所学所志,有司将幸以得才焉。
问:官不贵少,要使天下无废事;
士不贵众,要使天下无滞才。
盖事废则民告病,才滞则士告穷,二者均之不可。
然方承平熙洽之时,人材众多,理宜遴选,留滞之患,尚非所恤。
乃若日者诸路以阙官上闻,多至三数百员,事之不治,其弊可胜言哉!
且以为仕进者少耶,则铨部云集,率数十人而拟一官,果非不急于仕也。
且以为内重外轻,士多希进,迟迟去国,以幸免州县之劳耶?
则朝廷革侥倖之弊矣,尚何图哉!
岂铨选之吏容有玩法之奸,鬻阙而不以闻乎?
岂铨选之官每拘员少之文,留阙而不以示乎?
抑奔竞之徒方且引去而未及就职,一时之事有适然欤?
诸生学古通世务者也,尝试推原其故,有司将以复于上焉。
问:世人常患儒者不可使将兵,多以迂阔败事,观房琯用《春秋》战法覆师误国则然矣。
郤縠之阅礼乐,敦诗书,晋人独以为可帅卒佐文公成霸业。
杜元凯身不跨马,射不穿扎,研绎坟籍,自其所长,而平吴之功优居第一。
乌在儒者之不能邪?
于皇治朝,惟儒是任,峨冠接武,备文武之全才者不知几人。
借令一日边陲有烽燧之警,亦将取颇、牧于禁中而足矣。
虽然,前哲有言,天下虽安,战不可忘。
将不豫设,无以应卒,抑当今之务也。
在古兵法,使贪使廉,使贤使佞,故或拔于行伍,或奋于奴隶,而亟能成功,初不假于知书,又何邪?
宜有至当之论,可备采择,愿遂陈之。
问:边境之事,城池高深,器刃犀利,兵练而积,非不可以守也,而不可以恃。
所恃以制夷虏之命,在其有人而已。
若昔高唐之守,得朌子焉,而赵人不敢东渔。
彭城之守,得黔子焉,而燕人为之北祭。
魏尚之为云中也,以军市租给士卒,以私养钱飨宾客舍人,而匈奴于是远避,莫敢近塞。
段文昌镇西蜀,徙荆南也,驰一介靖黔中之乱,飞一羽解南安之围,至使彭濮大酋请石刊誓,愿脩贡献之礼。
数子不折一戟,不劳一旅,而其威信足以安边靖难如此,亦有道乎?
愿为之发明,以诏边吏。
问:昔人尝谓膏粱之性难正,故以求公族之大夫,必得敦惠者教之道艺,文敏者道其志行,果敢者验其得失,镇靖者脩其性情,要使餐和染教皆为善良,且进至于成德之君子。
今朝廷众建宗子之师儒,而朝夕之以诗书礼乐之习,意犹是也。
然则沐浴嘉泽,嚅哜至言,亦既有年于兹,若所谓温柔敦厚而不愚,疏通知远而不诬,恭俭庄钦而不烦,广博易良而不奢,诚有得于问学,晓然知经之所以为教乎?
春秋群公子,汉、唐之宗室,固多贤者,其间不负师傅之训,有如前所谓者,亦尝考诸传记而得其人乎?
幸并举而详说之,庶观所学。
问:尧舜禹汤文武之道,大中至正,无欠无馀,行乎万世之久而无弊者也。
自晚周以还,道衰以隐,民俗浇淫,性命之情荡而不复,异端邪说又从而簧鼓以惑之。
于是有老聃氏者,原道德之归,以返天下之迷;
释迦氏者,明空寂之真,以惊众生之妄。
盖二氏所以轧周孔而盛行于后世者,势使然也。
惟圣有作,合三为一,以尧舜周孔之道纳斯民于皇极,而浮屠、老子之教亦所不废,兹万世遇也。
然言必贵于可行,习常患于不察,敢问自周而上,无所假于二氏,而盛明之世,方且合而用之,何耶?
夫以圣人在上,不见排斥,则其无二致可知。
敢问其所以不异而圆融和会,殆将冥于无间者,果安在耶?
茂明之,庶观所学。
问:尧舜周孔之道,载在方册,炳如日星,有目者之所共睹。
以治心脩身,以为天下国家,求之于心而合,推之于物而宜,无欠也,无馀也,无过也,无不及也,孰能抑扬增损于其间哉?
循之则治,拂之则乱,师之则正,背之则邪。
所谓稽诸天地而不悖,质诸鬼神而无疑,行乎万世之久而无弊者,其斯道欤!
自晚周以还,道术不明于天下,异端邪说簧鼓以惑天下之民者,其说甚众。
于是有老聃氏者,原道德之归,以返天下之迷;
释迦氏者,明空寂之真,以惊众生之妄。
盖二氏所以掩前芳而盛行于后世者,势使然也。
惟圣有作,合三为一,以尧舜周孔之道运天下于掌上,而以浮图老子之教陶冶其性命之情而助成之。
若异端邪说非此者,悉皆屏黜而不得用。
故学之徒虽青衿小子,抱膝而高谈者,无非性命道德之妙,兹万世一遇也。
虽然,言之要能体之,习之要能察之。
敢问自周而上,二氏未行于中国,尧舜周孔之道果何所欠乎?
自周以还,二氏既盛于天下,尧舜周孔之道果何所补乎?
夫以盛明之世,方且合而用之,则其无二致可知,敢问其所以一而圣朝之所以取者,果安在乎?
其详明之,欲以观诸君所到。
问:先王盛时,党庠遂序彬彬乎四海九州之间,礼义以兴,习俗以成,人材盛而国强,政事立而民富,盖无一不由于学也。
后世昧治之本源,学校徒取虚名,而不知所以兴之者。
皆是道之不行,岂无自而然耶?
洪惟我天子以尧禹高明之资,追述先朝之美意,教养之法粲然大备于今日,虽菁莪之乐育,未足拟其髣髴,兹万世之遇也。
然则士生斯时,所以励术业而图报称者,当如何哉?
涵泳服习,为日滋久,还视其中,果有以大异于失其所养者乎?
夫周贵秦贱,非特上之人有以贵之,而亦士知所以自贵。
厥今之士,皆知所以自贵,而无或丧其廉耻者乎?
道德资之以一,风俗资之以同,试言其所以美化善俗,一而同之者,以何道乎?
儒术诚行,则天下大而富;
敢问所以富天下者,术安在乎?
古者受成于学为,夫道者谋之所自出也,不识若仲尼所谓我战则克者,亦既学而得之否乎?
君宜无愧于此矣。
有司方以言取人,不得不详于设问。
其著于篇以自见,且欲以验士之无负于朝廷尔。
问:圣人作经以遗天下后世,天人之道备矣。
百家众技之说,譬若耳目口鼻,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。
扬雄尝谓:「升东岳而知众山之迤逦,浮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」。
善乎其能论经之大体也。
智足以知圣人者,以其所言逆知其所不言,以其所为逆知其所不为。
孟子于《云汉》不信「靡有孑遗」之语,于《武成》取二三策而已。
善乎其能取经之意而遗其言也。
知经之体,则不裂其全而大理以明;
解经之意,则不拘于墟而大方可蹈。
、雄之所以异乎诸子者也。
诸君从事于此久矣,之所论,于经何以见?
孟子之所疑,于经尚或有之乎?
其试广之说,推孟子之意,以见所学。
有司将幸以得才,愿无辞焉。
问:奔竞之风,从古所患,而近世为甚。
包苴竿牍,千里必致,乞怜借重,恬不赧颜。
夫岂薰习之久,遂莫知其非耶?
日者朝廷深惩其弊,罢堂选归之铨部,易格注精以较试,私谒不得通,创员不复置,彼将无所求,不得不循其分矣。
然而议者犹谓法徒行于中都,其在四方不见举之,故态尚自若也。
视职业为馀事,而朝夕所汲汲者每在于是,殆非穆穆清朝所望乎有官君子者也。
繄欲人人安于义命,不污以自营,不夸以外慕,宿道乡方,以追羔羊自公之美,如之何而可?
诸君试图之,有司将择以献。
问:仲尼没,传圣人之道者孟轲氏。
考七篇之书,要其离合会归,视仲尼如出一人,学者莫能以差殊观,亦称之曰孔孟云耳。
后之作者虽欲有继,曾若日月之不可参明,而世亦不以同年而语也。
天佑我宋,挺生真儒,实左右我神考,格于皇天。
一日配食元祀,与颜、孟同席,举天下之人翕然与之,不以为异。
呜呼!
岂智巧果敢所可得哉?
虽然,雷同趋和,中实不省,所以众人也,君子则当究知之。
若孔孟之所以为孔孟,固未易以一言举,然集大成者乃其所以圣,而其制行则无可无不可是已。
承三圣者,乃其所以继孔子,而其制行则每以宾师自处,嚣然不可少贬者是已。
然则先正文公一皆与之合行,出处语默,固有所谓异而同之者乎?
世之相后数千百岁,而云实继之者,独果安在?
明经奥,殆其馀事。
必有所谓心传而默契者,愿闻其概。
庶观平日之脩习,非但摭其华而已也。
问:国以仁义为本,而善兵所以定功。
兵以节制为先,而出奇所以决胜。
周公为国,其制兵也,坐作进退皆有法,而孔子亦曰:「我战则克」。
是为仁义者未尝不知战也。
孟子游诸侯,每谈仁义之道,而鄙争城争地之非。
当时惟无人委国以从之,使或委国而从之,敌且至境而不战,是坐受其败也。
然则孟子果能勿用兵,独仗区区之仁义,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乎?
夫秦之锐士不足以当桓文之节制,故后世惟诸葛亮、李靖为得兵法。
孔明已去,司马仲达观其行营军垒,不觉叹服。
李靖常以正出奇,未尝专用奇,此为有法制而不务侥倖者也。
韩信之军脩武,高祖即其卧内夺之印,易置诸将,尚未知,此与棘门、灞上之军何异?
乃能数数胜敌,世服其善用兵,又何耶?
试推孟子之可大用,而述其未施;
韩信之有大功,而究其所以不假节制之术。
庶兵之本末可以类得矣,愿与闻焉。
问:经以探道,史以覈事,内外并进,本末兼得,此事之所以裕乎为世用者也。
方今经术之盛,方领矩步泳游庠序间者高谈道真,秕糠百氏,既熟闻其语矣。
若乃诗书以降,时君世主所以致治之迹,可以参稽理乱于后世者,史尚多有之,岂独无可言者乎?
尝试举其一二。
汉文帝专务以德化民,几致刑措,而或者谓其以严致平
孝宣励精政事,侔德商宗、周宣,而或者以为实杂霸道。
考其治效终始,有可为之辨明者乎?
抑其言皆有谓而然乎?
东都之世祖,唐之文皇,皆以不世出之资,削平祸乱,亟致太平,帝王之烈高矣,而史氏乃以永平之政比隆建武,永徽之美追风贞观。
然乎不然,亦论治者之所愿白也
诸生藏脩日久,载籍所传,宜无不考,其详为之说,庶观博古之识。
问:先王子惠之政,诏于尧,懋于汤,哀矜于文王艰阨疾苦之间,备官于成周。
盖圣人在上,化育万物,犹之一气之运,昆虫草木无细或遗,宁使匹夫匹妇有一不被其泽者乎?
恭惟我天子仁孝圣治,礼备乐成,宵旰兢业,犹惧德施之未周,乃诏郡邑究尽所以惠鲜困穷之方。
故居养有院,安济有坊,漏泽有园。
仁恩德意,渗漉洋溢,欢声和气,充塞天地。
年登俗阜,嘉祥荐臻,诸福之物,四方以其异来献者,史不停记。
呜呼盛哉!
抑尝伏睹诏令之勤渠,赒给区处之备善,与夫表异徵旷,赏罚察视之严明,盖帝尧、汤、文所未有也。
斯民之生,何其幸耶!
虽然,遐方万里,尚虑间有不足与共理者。
曰居养,而游手或因以窃食者,不敢拒其来;
曰安济,而羸瘠或至于濒死者,未必听其入。
然则负朝廷之意孰甚!
诸君久于庠序,以是圣政之所先,宜讲之熟矣。
伊欲任职之吏,亡拘文而失实,亡略法以幸免,率皆至诚恻怛,以一人之心为心,如之何而致其然耶?
幸究言之,有司将采择以献。
问:善学者,既其实不既其文。
夫惟尽心体性,自得于言谓之表,故言语事为不期于古先圣贤而已与之契。
自道术不明,揽英华而习步趋者,天下皆是,乌知所谓学哉!
洪惟我神考发天纵之蕴,以大学之道启迪天下之士。
上圣述之,益用敷阐道德,惟命之理,昭然在人心目,洋洋乎四海九州之内矣。
顾所期于天下学士,岂直要其能言而已哉?
盖自父子之仁充而圣人之天道可与,自可欲之善积而不可知之神可至,此学者所共知,而上之人所望乎下者也。
然则果亦有能进修于此而上达者乎?
诵夫子之言多矣,其能视富贵如浮云,安死生之有命者乎?
皆读孟子之书矣,求所谓得志则泽加于民,不得志脩身见于世者,果谁是乎?
诸君藏脩日久,非口耳徒也,试言其所以自得而允蹈之者何如。
愿闻其崖略焉。
问:先王官人,先德行而后艺能,《周官》之书详矣。
惟我圣主稽古图功,自比年以来,诏令数下,以庠序宾兴为未足,又疏八行以搜扬遗逸,要尽复乡举里选,如先王之时而后已。
呜呼!
圣意亦可见矣。
盖真贤懿行,无世无之,前此求之,实未得其道耳。
世俗耳目狃常习,故易科举以庠序,则已为创见。
况行实之举,初不问艺文之优劣而遂官之意,宾贡之郡邑,荐列之里闾,尚不能无未喻之人也。
诚欲远近内外无贵贱小大,一皆至诚恻怛,以一人之心为心,无蔽贤而上蒙,无失实而下比,搜访推择,惟当是举,而不为文具以幸免于保任之责,如之何而致其然耶?
诸生试言之焉。
问:庆赏刑罚,人主驭下之术,而非下之所以享上。
盖居其官者必能其事,食其食者必利其人,犹之会计之必当,牧养之必息,亦将措己于无负而已。
待赏与罚而后劝惩,是凡民耳,何所贵于弁冕之士夫乎?
去古逾远,同寅协恭之风,化为贪懦无耻之俗,虽曰圣神继作,积习之弊丕变,有极难者,主上悯焉。
爰自临御以来,训迪戒敕,屡形恳恻之诏。
于斯时也,宜夫人成士君子之器,而清议无所容其喙矣。
然而朝廷适建一事功,则议赏必先,明罚必后。
如此而犹有冒取而计免者,况能不待是而自竭乎?
此其故安在?
圣王躬道德之化,远迈百王,而所以一二诲之者,又如此其至,何其匪躬尽瘁,公尔忘私者,尚或鲜耶?
诸生试原其所以,欲观忠嘉之论,可以上复吾君,毋专学谀佞也。
问:善用兵者,运奇无穷,千变万化,出没神鬼,而莫究其极,故战而每胜,玩敌人于股掌之上,而非侥倖于万一者也。
然则若孙子之败庞涓,令万弩见举火则俱发。
至白书下,不钻火烛之,或昼过马陵,则膑岂遂无以胜之乎?
韩信去国数百里击赵,使李左车之策,以奇兵从间道绝其辎重,成安君深沟高垒,不与之战,则且前不得斗,退不得还,计果将安出乎?
李广以百骑遇匈奴骑数千,乃解鞍纵马卧,以示无畏。
使匈奴知其去大军犹数十里,遂围击之,则广将奈何?
王霸之往视滹沱,诡言冰合,比光武至,冰适合耳。
使至河而流澌莫济,追兵且蹑其后,霸又欲何为耶?
数子皆古之善用兵者也,其料敌制变,必非黔驴之技。
试以兵法逆推其所谓应变不穷者各当如何,亦足见诸君之所学也。
问:文武异事,而道本一致,犹之二气之运,必相资然后乃能生成万物。
古之人其备乎?
太公望武王言兵,而王道之本,治国之要,天文地理,人事之纪,靡不贯通,上极乎道德,下周乎器数,盖非徒战胜攻取之事而已也。
诸葛武侯之行师,号称天下奇才,而王通许其能兴礼乐。
李卫公兵法,后世师焉,而考其终始,伟然为一代名臣,不全以战功显。
夫所谓将帅之才,不当如是耶?
诸君泳游庠序,素诗书礼乐之习,计所自期,奴视韩、白、魏、霍辈必矣。
方今之时,甲兵之问不至于庙堂,有如异日终不置诸君于旗鼓行阵之间,则将报上之德,欲以何乎?
若以谓在吾术中,惟上所用,则是今日之所习者,真可以兼得圣人之所谓文者乎?
试为言之。
问:大江之西,沃壤千里,岁漕京师以百万计,官办舟船,十郡毕力,视他路数为最多。
盖濒川俯涧,往往长林巨麓,易于得材,而斤锯钉楔之工,略无停刻。
故虽江淮他郡之载,时取给焉,所济博矣。
然列樯衔尾,付之刑馀亡赖之手,累千百艘而无一返者,岂东南运漕之用广,岁造之数适足以给之欤?
抑其或为奸弊,既取所载,则毁舟以厚诬乎?
试究其利病而图之。
问:兵之法存于书,昔子房得其秘于下邳汉祖资之以成大业。
侯君集学于李靖,觉其有未尽之妙。
是兵法固可传也,然如韩、彭、魏、霍辈,曾何所闻,而皆能料敌制胜。
赵括雅读父书,谈辩莫屈,而卒有长平之败,是何耶?
岂诵其书者不必善制变,而善制变者不必袭其法耶?
法贵以少击众,而王剪之伐荆,则曰非六十万人不可。
兵宁拙速无巧迟,而赵奢之救阏与,则留二十八日不行。
兵戒倍道趋利,而段纪明之伐羌,日夜驰二百里以致犍。
若此类者不可悉举,是兵固多变,不皆考其法于书也。
然则将舍其书而不用耶,则无以发用兵者之
将守其法而蹈之耶,则无以尽其变化之神。
如之何而可?
问:王者代天理物,调燮阴阳。
阴阳由其道,万物遂其宜,天人和同,叶气充塞,即休祥降,符瑞臻,兹太平之极致,非可以力求而幸得也。
昔之人盖尝以其类推之,若曰道有以格天,则景星明,甘露降;
泽有以漏泉,则朱草秀,醴泉涌;
德及于鸟兽,故凤皇翔而麒麟游
德被于八方,故钟律调而祥风至。
至若莲蒲感于克孝,平露应于得贤,宾速显继嗣之平,蓂荚彰历象之得,盖未有无因而至者。
虽曰通天下一气,至于天地之大和应焉,则诸福百祥理无二致。
然气同者求,声比者应,置鉴燧掌握之间,得水火于太极之上,物固有各以其类感者。
用是求之,其说顾不自有理哉?
于皇圣朝,化洽治极,天申景命,符贶委至,普天率土章闻而图献者,曾不可以缕数,盖振古以来,未有如斯之盛也。
然则某德之脩,故来某福,某政之举,故致某异,其大者顾不可以析言而备颂之乎?
欲以观诸君之博。
问:六经,圣人所以载道而传之后世也。
道所无用,圣人不言,经之所传,岂直糟粕而已哉?
君子以之脩身,圣王以之为天下,犹之取方员平直于规矩准绳,天下之器悉出于此,而未有能废之者也。
然则允蹈其实而见之言语事为,阐扬其义而详于论述辩说,宜继圣有作者所为悉心也。
然《孟子》七篇之书,粲然靡所不载,而未尝一辞及《易》。
先正文公训释群经,研极奥颐,而独遗《春秋》。
意者战争之际;
义利且犹不分,无足与言阴阳之妙理欤?
意者褒贬之书,圣人不得已而为之,固非盛明之世所当务欤?
历世诸儒,若荀况、扬雄、王通、韩愈之流,往往备论其所以为教,莫敢有所先后,又何耶?
诸君必尝讲之,愿闻其说。
问:古者党正国索鬼神而祭祀,则以礼属民,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,州长则春秋以礼会民,而射于州序。
盖坐立异位,多寡异豆,而养老之礼行焉。
明耻以去留,观德以中否,而择士之法寓焉。
仲尼有言:「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」。
谓是也。
方今学校遍于寰区,所以教养之者至矣。
然乐且颁而乡饮之仪未脩,射虽习而升黜之政未立,岂明伦善俗者固以尽道,宾贤序能者固以尽术,有不在于沿袭往迹而既与之深契乎?
抑设施固自有序,而行且及于是乎?
设其将遂行之,则夫参酌损益,要成万世不刊之典,又当如何?
试并言之。
问:料敌之道,必先较彼己之短长,审其国俗之好恶,以此所长,攻彼所短,避其所欲,施其所恶,则力不劳而敌可胜矣。
学兵于书者,可以不知于此乎?
徒守古人常胜之定论,不相其宜,而欲概施之,未见其不舟胶而车没也。
诸生宜有见于此矣,他姑不问。
若迩者蕞尔蛮蜑乍臣乍叛,诚欲尽得其欲恶利害之情,与夫战斗械器之所习,以制其区区蜂蚁之命。
吴起所论六国之俗,亦有可言者乎?
愿闻之。
问:孟子曰:「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」。
后世为人和言兵者,直壮曲老而已,大抵权谋诈力之为尚。
然则后世未尝不用兵,兵亦未尝无胜负,岂时异事异,孟子之说有不必尽然耶?
自周以来,如吴、越之更存亡,楚、汉之异兴灭,魏、吴、蜀鼎峙而虎争者,或伤而或毙。
南北七代,水胜火负以相乘者,遽得而亟失。
彼其成败之相绝,不啻霄壤,亦有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乎?
抑皆以强弱小大转相吞噬,一切人情天理之弗问乎?
固有所谓彼善于此,而后世弗之察乎?
学兵欲尽其道,古今胜败不可不博考也。
试为言之。
问:治世不废武备,而设为教养之法,大要示吾有以制夷狄之命,使不得侮我鄙吏而已。
勤思动众,决胜负于旗鼓行阵之间,岂圣人训武之本意。
假令百战百胜,万举万全,犹非兵法所谓善之善者也。
三代之士远矣,若昔高堂之守有如朌子者,而赵人不敢东渔于河。
彭城之守有黔子者,燕人于是祭北门,赵人于是祭西门。
段文昌镇西蜀,徙荆南也,驰一介定黔中之乱,飞一羽解南安之围,至使彭濮大酋请石刊誓,愿修贡献。
永泰之寇合众三十万,郭子仪独从骑数十入虏阵中,去介免胄,申结欢好,而回纥感动,为之倒戈。
彼数子者,不折一戟,不劳一旅,曾不见其所以制胜料敌之方,而其功力足以安边靖难如此,果何所得而能尔耶?
在法固有之乎?
愿为之发明焉。
问:大学之道,古人以之正心修身,以之为天下国家,虽若禹、稷、颜回出处卷施之异效,要有得于斯道,未始不同。
譬若水之流为淮济之清,以其源清耳。
玉之在椟,讵不信其可以为圭璋乎?
后世之士学失本真,徒诵穷通皆乐之语,而中实无所执持。
故圣读庸行,扬雄尝以为忧,而其著书,首以「学行」为上,盖能推吾仲尼「时习」之旨也。
夫习者习行之也,三千徒独颜氏子为好学,岂其勤于诵说耶?
谓其时习而勤行之耳。
学苟异此,虽复皓首穷年,究心古人之糟粕,犹为不知学也。
况以卜射禄利,如贱丈夫,今日获而明日舍其耒耜,彼又何暇议所以行之者哉!
方今圣主阐扬至教,以惠幸多士,在在洙泗,宜皆非口耳徒矣。
敢问大学之道,时习之方,敏求而允蹈之要安在?
必有至说,可以警未悟而裨教本,非徒有司幸以得才也。
愿毋辞焉。
问:金穰水毁,木饥火旱,此天数也。
虽尧、汤在上,不能以人事易。
圣人惟能先患豫事,善其政以待之,故虽有饥馑,民无转徙扰攘之虞。
如今日常平之为利是已。
义仓歛散,法严令悉,循良布满,类能奉而行之,殆见夫艰阨之惠下逮穷左之乡,僻陋之聚,曾无匹夫匹妇之或遗,此民生圣时之幸者也。
然古者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,则富之藏于民者如此。
今岁一小歉,辄张口以待哺,岂游手末作耗农夫之食者尚众,而力耕者寡欤?
将民恃太平,无所顾畏,每侈其用而自取不给欤?
抑取予歛散之权要归于公上,因其狼戾而为之委积,待其窭而颁之,固当若是欤?
试言其故,欲以观经纶之识。
问:昔唐世初尚何伺,中朝士相过,金吾辄飞启宰相,至阖门谢宾客
裴度之相也,始建请还第与士大夫相见。
大和中,因缘通谒至客所,私载酒集阁,酣醉乃去,盖末流之弊也。
于是李德裕之相也,始喻御史,有以事见,必先白台乃听。
凡罢朝,繇龙尾道趋出,遂无辄至阁者。
德裕之惩弊得矣,然欲固执之耶,将恐失吐握延豪英之意,非所以尽下。
必以晋公为可法耶,又患靡然奔竞,积习陵夷,而弊或由前,如之何而可?
学者之于世务,当能鉴古以求时之宜。
愿闻傥论。
问:谏官、御史任天子耳目之寄,所资以订国论而肃朝纲者也。
献替可否,致君于无遇之地,纠正邪恶,成在位羔羊之美,非得高明刚大,特立不群之士,将谁使尸之哉?
方今朝廷清明,俊乂允塞,所使居是职者,宜极天下之妙选矣。
然而论列之际,间有未厌公议,尚烦威令之惩艾者,其故安在?
岂选择未加精,偶非其人而然欤?
何其非是是非若是之无取!
然则奈何?
旁求遴选,欲委之左右大臣耶,将恐有叩轮之私,凭社之忌,而言或以势而屈。
必待一人之自择耶,又患沈于下僚者无自而知,而才或以势而遗。
载图其可,必有至当之论,试质诸古而陈之。
问:用兵之道,要在知己知彼而不贪事功,是以无败。
晋侯欲用其民,子犯以为民未知义,必示之义,又示之信与礼焉,然后用之,故一战而霸,此所谓能审己也。
汉祖欲击匈奴娄将军还报,以为壮士大马皆匿不见,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,已而果然,此所谓能审彼也。
将帅受命出征,所率以效死者皆勇悍之卒徒,而非素习礼义之民,若何其审己乎?
偏师直指成命,盖有所受,虽践不测之虏,有进无却,若何其审彼乎?
量敌度己,皆所不暇,贪功倖利,势固不兑。
然则以何道而取必胜耶?
兵法于此,宜复有说,试为言之。
问:自昔兴替理乱之由载在方册,学古入官者,无间于文武之士,皆所宜知也。
由周以来,如吴、越之更存亡,楚、汉之异兴灭,魏、吴、蜀鼎峙而虎争者,或伤而或毙。
南北七代,水胜火负以相乘者,遽得而亟失。
彼其成败之相绝,不啻霄壤,亦有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乎?
抑皆以强弱小大转相吞噬,一切人情天理之弗问乎?
固有彼善于此,而后世弗之察乎?
有官君子以能文求试,盖博学知古今者也。
试为论其梗概,有司将幸以得才焉。
汎论易 南宋 · 杨简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二二二、《慈湖先生遗书》卷七
汲古问:「三《易》经卦皆八,何以所首不同?
或谓《乾》、《坤》其《易》之门,但当以《周易》为正,果可如此说否」?
先生曰:「今之言《易》者必求本于《乾》、《坤》,陋矣。
但见《周易》之书,不见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之书,故必首《乾》次《坤》。
不知《连山》首《艮》重《艮》,故曰《连山》;
《归藏》首《坤》,故曰『坤乾之义』。
《连山》,夏后氏之《易》;
《归藏》,商人之《易》。
至矣哉!
合三《易》而观之,而后八卦之妙,大《易》之用,混然一贯之道,昭昭于天下矣。
三才皆《易》也,三才之变非⚋则━,非⚋则━,或杂焉,或纯焉。
纯焉其名《乾》、《坤》,杂焉其名《震》、《坎》、《艮》《、巽》、《离》、《兑》,皆是物也。
一物而八名也,初无大小优劣之间也。
形则有大小,道无大小;
德则有优劣,道无优劣。
或首《艮》,或首《坤》,明乎八卦之皆《易》也。
《易》道则变一而为八,其变虽八,其道实一。
杜子春曰:『《连山》宓戏,《归藏》黄帝』」。
先生问汲古曰:「《易》卦诸《彖》言『大矣哉』,曾讲究否」?
汲古对曰:「《彖》言『大矣哉』,皆定卦,不知当何如看」?
先生乃指诲曰:「《易》卦诸《彖》言『大矣哉』者十二卦,《豫》、《遁》、《姤》、《旅》言『时义』,《随》言『随时之义』,岂他卦皆无时义哉?
岂他卦之时义皆不大哉?
《坎》、《睽》、《蹇》言『时用』,岂他卦皆无时用哉?
岂他卦之时用皆不大哉?
《颐》、《大过》、《解》、《革》言『时』,岂他卦皆非时哉?
岂他卦之时皆不大哉?
六十四卦皆时也,皆有义也,皆有用也,皆大也。
『大矣哉』,盖叹其道之大,有言不能尽之旨。
事无大小,无非《易》道之妙。
圣人偶于此十二卦发其叹,非此十二卦与他卦特异也。
使每卦而言,则不胜其言。
愚者执其言,智者通其旨,岂特六十四卦皆可以称『大矣哉』,虽三百八十四爻亦皆可称『大矣哉』。
圣人于《豫》、《随》、《遁》、《姤》、《旅》则犹有义之可言,至于《颐》、《大过》、《解》、《革》则既不曰义,又不曰用,止曰时而已矣,何以曰『大矣哉』?
此正以明天地无一物一事一时之非易。
学者溺于思虑,必求其义。
圣人于《颐》、《大过》、《解》、《革》尽捐义、用,止言其时,而叹之曰『大矣哉』,使学者无所求索,不容钩深,即时而悟大哉之妙,则事理一贯,精粗一体。
孔子何思何虑,文王不识不知,信矣」!
六十四卦皆可以言「元亨利贞」,圣人既于《乾》言之,又于《坤》言之,又于《屯》言之。
圣人于此,谓学者可以意通之矣,故自《蒙》而下,或言其一,或言其二,或言其三,至《随》又全言之,《临》又言之,《旡妄》、《革》又言之,亦偶于此数卦而复言,非此数卦之特异也。
亦恐学者执《乾》、《坤》、《屯》之卦异于馀卦,故复于此言之,以破其疑。
于《坤》曰「牝马之贞」者,于以明地道也,妻道也,臣道也,柔顺勤行之正也。
刚阳在上,无为而佚,君之道也;
柔阴在下,有为而劳,臣之道也。
君臣之分不同,而道则通也,在君则刚则佚,在臣则柔则劳,一也。
天下之动,贞夫一者也,无二贞也。
子思曰:「天地之道,其为物不贰」。
使牝马之贞果劣于《乾》,则《屯》不言牝马,又大于《坤》乎?
虽庸人孺子知其不然也。
而先儒率尊《乾》而卑馀卦,非明乎《易》者也。
《归藏》首《坤》,则《乾》又劣于《坤》乎?
学者不知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,是以蔽于斯义。
或者又曰:他卦言「元亨利贞」者,《彖》释曰「大亨以正」,与《乾》、《坤》不同,何耶?
曰:此亦会通之义也。
元有始义,有大义,以始明之可也,以大言之亦可也。
《乾·彖》亦曰「大哉」,无不可者。
《文言》虽列而四之,而又曰乾元者,始而亨者也,是又合元与亨而为一也。
《彖》举乾元以统亨利贞,则四德之名虽殊,而实同也。
《屯》、《随》曰「大亨贞」,又与馀《彖》不同,亦随卦发明大《易》之道,不可以一端拘也。
六十四卦皆《易》也,六十四卦皆元也,皆亨也,皆利也,皆贞也。
圣人偶有所言,偶有所不言,随意发明,举一隅,三隅可反也。
书不尽言言不尽意,欲详其言,虽伏羲、文王、周公、孔子系《易》之辞至于今不已,犹不得而尽也。
且诸卦间有赞辞曰「大矣哉」者,所以叹其道之至大,所以明《易》之道也,非独此数卦者有《易》之道,馀卦无也。
虽庸人孺子知其不然也。
自《坎》、《遁》、《睽》、《蹇》、《旅》皆可以言「大矣哉」,而况于他卦乎?
元亨利贞犹是也,今夫人一话言何从而始乎?
非元乎?
一念虑何从而始乎?
非元乎?
日用应酬,变动不穷,非大亨乎?
咸有利焉,非利乎己,则利乎物。
又有正焉,正则行,邪则否;
正则利,邪则害。
自一人之身,一日之中,元亨利贞咸具焉,而况于他乎?
一以贯之,物物皆易,事事皆易,念念皆易,句句皆易。
号名纷然变化,杂然无一非易。
汲古问:「《易·乾卦》云:『君子学以聚之,问以辩之,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』。
先儒谓学聚问辩,进德也;
宽居仁行,修业也。
此言如何」?
先生曰:「学贵于博,不博则偏,则孤。
伯夷惟不博学,虽至于圣,而偏于清。
柳下惠惟不博学,虽至于圣,而偏于和。
学以聚之,无所不学也。
《大畜》曰:『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』。
《语》曰:『君子博学于文』。
有疑,疑问,欲辨明其实也。
辨而果得其实,则何患不宽?
何患不仁?
然圣人垂训所以启后人,后人问辨未得其实,而自以为实者多矣,故谆复而诲之。
诲之以宽,则凡梏于己私,执于小道者,庶其有警。
孟子曰:『养而无害,则塞乎天地之间』。
此犹未足以尽宽之至大。
《传》曰『范围天地之化』,庶乎其宽矣,然此犹可言而及者,犹有涯畔,未足以尽宽之至。
孔子曰『言不尽意』,又自谓『吾有知乎哉,无知也』,此非训诂之所能解,非心思之所能及。
然则宽即仁,仁即宽。
而圣人复言仁者,以人之学道固有造广大之境,未尽其妙而止辍,溺于静止而无发用之仁,故卒曰仁以行之,如四时之错行,如雷霆风雨之震动变化,而后可以言仁。
未至于此,则犹未可以言仁也」。
《坤》六二:「直方大,不习无不利」。
直心而往,即《易》之道。
意起则支,而入于邪矣。
直心而行,虽遇万变,未尝转易,是之谓方。
凡物圆则转,方则不转。
方者特明不转之义,非于直之外又有方也。
夫道一而已矣,言之不同,初无二致。
是道甚大,故曰大。
是道非学习之所能,故曰「不习无不利」。
孟子曰:「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
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」。
习者勉强,本有者奚俟乎习?
此虽人道,即地之道,故曰「地道光」也。
光如日月之光,无思无为,而无所不照。
不光明者入于意,支而他,不直方大,昏,不利。
六三「含章可贞」,阴虽有美,含之以从王事,弗敢成也,地道也,臣道也,妻道也。
地道无成,而代有终也。
或者往往于是疑其为小,故圣人特发之曰「知光大」也。
道一而已,初无大小。
六四「括囊,无咎无誉」,亦此道也。
方时闭塞,义当括囊而谨,《易》道之见于《坤》,见于谨者也。
二言《坤》道之正,五言《坤》道之盛。
他卦之五多明君象,至于《坤》,则臣道也,故五止言臣位之极盛。
黄者中之象,言乎得其中道也,故曰「通理」。
言理以明中,非中自中、理自理也。
裳者下服,言乎正人臣之位,居人臣之体也,故曰「正位居体」,明乎得道者能守分而不犯,此非设饰者所能。
由中而发,发于文为,故曰「元吉,文在中也」,言乎文非外饰,乃自中诚而著也。
伊周之事,人咸信之,不疑其为非,信其诚也。
王莽设饰,故卒罹大祸。
初之「履霜」,微之道也;
上之「龙战」,道之穷也。
皆《易》之道,而有昏明邪正之辨也。
《坤》之用六,即《乾》之用九,九六不同而用同。
《乾》造始,《坤》代终,始终不同,而其大则同,故曰「以大终」也。
「至哉」之《坤》,即「大哉」之《乾》也,名分不同,而道同也。
为妻为臣而失道,则不永,则不贞;
得其道者贞。
二三四五皆能用六,惟上六不能用。
六反为六所用,为形体所使,为势位所动,故凶。
初亦不能用六,故为霜为冰,为不善之积。
能辨之于早,则能用之矣。
汲古问:「《易·蒙卦》《象》曰『君子以果行育德』,何以谓之果」?
先生曰:「果者,实之谓。
德性,人之所自有,不假于求,顺而行之,无有不善。
有行实焉,行亏则德昏矣。
德性无体,本无所动,本不磨灭。
如珠混沙,而失其明;
如水不浊,则性不失矣。
顺本正之性而达之,是谓果行,所以育德」。
汲古问:「蒙何以养正」?
先生曰:「蒙者,不识不知,以养正性」。
需得其道,必得所需;
需失其道,必无后获。
需,待也。
彼此相孚则应矣。
人所需待,多动乎意,非光也。
光如日月之光,无思无为,而无所不照,此之谓。
道如此,则人咸信之,故曰「孚」。
如此,则得所需矣,亨矣。
得所需亨通,或放逸失正,故又曰「贞,乃吉」。
孚与光与正本非三事,以三言发明道心。
一动乎意,则不孚,不光,不正,谓之人心。
故舜曰「人心惟危」,明其即入于邪,入于凶祸。
「《小畜》,柔得位而上下应之,曰《小畜》。
健而巽,刚中而志行,乃亨」。
以小畜大,以臣畜君之道也。
畜有养义,有止义。
以下畜上,非势之顺者,而有道焉。
非柔则不敬不顺,非得位则不可以有所行。
岂有居下位而可以行畜君之事者乎?
惟柔虽得位而人心不悦,虽悦而不至于上下皆悦而应之,亦不能以畜君。
天下事未有人心不悦而能行者,而况于畜君乎?
故必上下之心咸应之乃可。
其德健则力足以行事,而无困慑不继之患。
巽则顺入乎君心,刚则物莫能变,中则不偏不倚。
刚中两言,足以发明道心之本。
人臣能健能巽,而中无其本,亦不能致亨健矣。
巽矣,刚矣,中矣,或所畜之君虽略相应而谏不尽行,言不尽听,则臣亦不可谓得行其志,亦不能亨。
于戏!
物情事理如上所序,节节如此,曲折如此,乃《易》之道也。
虽柔得位,以明六四之象;
众阳咸应,有上下应之象。
下《乾》,健象;
上《巽》,巽象;
刚中,二五之象;
四五刚柔相得,有志行之象。
非象自象,道自道也。
此正《易》道之见于《小畜》六画者然也。
《象》著其象,《彖》发其义。
所谓柔也,得位也,上下应也,健也,巽也,刚也,中也,志行也,非每事而致其力也。
合是数者,以发明《易·小畜》之道。
得《易》道之全者,自能当《小畜》之时,尽《小畜》之义,自与此《彖》辞无不合。
有一不合,必于道有亏焉。
齐景公晏子之对,作君臣相悦之乐。
其诗曰「畜君何尤」,畜君者,好君也,此亦《小畜》之小亨也。
何者?
晏子犹未有刚中之大本故也。
《易》者,天下之大道,圣人之大道,虽甚贤者未能尽也,虽高明之士已得大本,而物情事理委曲万变,往往疏略,不能皆尽。
孔子自谓「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《易》,可以无大过」,明知夫《易》者,大圣人之事,变应无穷之道,晚年成德,乃可学也。
汲古问:「先儒谓『复其见天地之心乎』此一句最不可以言语解,而可以身反观。
天地以生物为心,人能于善心发处,以身反观之,便见得天地之心。
此说如何」?
先生曰:「三才之间,何物非天地之心?
何事非天地之心?
何理非天地之心?
明者无俟乎言,不明而欲启之,必从其易明之。
所以启之万变万殊,不可胜纪,难以明指。
阳穷上,剥尽矣,而忽反下而复生,其来无阶,其本无根。
然则天地之心,岂不昭然可见乎?
天地之心即道,即《易》之道,即人之心,即天地,即万物,即万事,即万理,言之不尽,究之莫穷。
视听言动,仁义礼智,变化云为,何始何终?
一思既往,再思复生。
思自何而来?
思归于何所?
莫究其所,莫知其自,非天地之心乎?
非道心乎?
万物万事万理,一乎?
二乎?
此尚不可以一名,而可以二名乎?
通乎此,则变化万殊,皆此妙也。
喜怒哀乐,天地之雷霆风雨霜露也;
应酬交错,四时之错行,日月之代明也。
孔子曰『哀乐相生』,正明目而视之,不可得而见也;
倾耳而听之,不可得而闻也。
于戏,至哉!
何往而非天地之心也」?
汲古问:「《说卦》云『离为甲胄』,何也」?
先生曰:「刚在外以卫己,取其外实中虚也」。
汲古又问:「古之兵用皮为甲,秦汉以来改用铁,岂非后人多好战,故以铁为之乎」?
先生曰:「函人为甲,犀甲兕甲合甲。
革坚者支久,惟革之足以当矢刃者,以其柔胜刚也。
后世易之以铁,岂古圣不如后人之智?
尝以问诸军将,曰:『蛮人用皮甲,若大国用之,则不威重尔,实不如革也』」。
众人见天下无非异,圣人见天下无非同。
天地之间万物纷扰,万事杂并,实一物也。
而人以为天也,地也,万物也,不可得而一也。
不可得而一者,睽也。
睽,异也。
故不可得而一者,众人之常情;
而未始不一者,圣人之独见。
非圣人独立此见也,天地万物之体自未始不一也。
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。
惟人执其途而不知其归,溺其虑而不知其致,夫是以见其末而不见其本,转移于事物而不得其会通。
圣人惧天下遂梏于此而不得返,故发其义于《睽》之《彖》。
夫天穹然而上,地隤然而下,可谓甚相绝,圣人则曰其事同也。
今考天地之事,阴阳施生,同于变化,同于造物,谓之同,犹无足甚疑;
至于男女,断然不可以为一人。
圣人将以明未始不一之理,则亦有可指之机,曰,其志未始不通也。
夫以男女之不可以为一人,而今也其志则通,通则一,然则谓之一可也。
又岂特男女之若可以说合者为然,举天下万物,如鸢之飞至于戾天,鱼之跃乃不离于渊,孰知鸢之所以飞者即鱼之所以跃者也?
林木之乔耸,砌草之纤短,判然,则性之不同,而体质之殊绝也。
孰知夫木之所以为乔而耸者,即草之所以为纤而短者也?
苟于此而犹有疑,则试原其始。
木之未芽,草之未甲,木果有异于草,草果有异于木乎?
天者吾心之高明,地者吾心之博厚。
男者吾心之乾,女者吾心之坤。
万物者,吾心之散殊,一物也。
一物而数名,谓之心,亦谓之道,亦谓之易。
圣人谆谆言之者,欲使纷纷者约而归乎此也。
汲古问:「《益卦》《象》曰:『风雷益,君子以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』。
或以为雷行风从,相资而相益,此说是否」?
先生曰:「见善则迁,有过即改,当如风雷之疾,如此则获益也。
人谁无好善改过之心?
或有以为难而不能迁改者,患在于动意。
惟能不动意,则虚中无物,如镜如空,何善之难迁?
何过之难改?
舜闻一善言,见一善行,若决江河,沛然莫之能禦者,以舜之道心精一,故无有阻滞也」。
先生曰:「圣人不贵无过,贵改过」。
汲古对云:「故夫子曰『已矣乎,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』」。
先生曰:「世之学者多溺于空寂,以自讼为非道,岂圣人以非道教人」?
汲古遂蒙先生书七言以示诲云:「能见其过内自讼,谁知此是天然勇。
多少禅流妄诋诃,不知此勇不曾动」。
又书六言云:「竞业初无蹊径,缉熙本有光明。
自觉自知自信,何思何虑何营?
镜里人情喜怒,空中云气纡萦。
孔训于仁用力,箕畴王道平平」。
《鼎·彖》曰:「鼎,象也,以木巽火,亨饪也。
圣人亨以享上帝,而大亨以养圣贤」。
诸儒多求象外之义,必求以木巽火之义,又求圣人亨以享上帝之义,又求大亨以养圣贤之义。
不得其义,遂穿凿其说。
不知《彖辞》所言甚明甚正,不必他求。
「鼎,象也」,言《鼎》卦俨然有鼎之象,有腹,有足,有耳,有铉。
「以木巽火」,言其亨饪也。
即以木巽火,即大《易》之道;
即亨饪,即大《易》之道。
圣人亨于鼎以享上帝,此外亦无说,此即大《易》之道;
使有说,则不足以享上帝矣。
胡不闻「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」乎?
养圣贤则不一而足,所亨多矣,故曰「大亨」。
自大亨之外,亦无说,此即大《易》之道也。
学者于《易》之书每求其说,每求其义。
至于「巽而耳目聪明」以下则有义矣,自「鼎象也」以下无义之可言也,呜呼!
天地间何物非《易》?
何事非《易》?
何义非《易》?
诸儒惟知有说有义之为《易》,不知无说无义之为《易》。
说犹无可言,义犹无可说,而况于无说而彊凿其说,无义而彊起其义乎?
深悟无说无义之为《易》,则庶几乎入何思何虑之妙,明大《易》一贯之旨矣。
《易》曰「艮其背,不获其身。
行其庭,不见其人」云云。
善止者行,善行者止。
知止而不知行,实不知止;
知行而不知止,实不知行。
知行止之非二,而未能一一皆当其时,犹未为光明。
人之精神尽在乎面,不在乎背;
尽向乎前,不向乎后。
凡此皆动乎意,逐乎物,失吾本有寂然不动之性。
故圣人教之曰「艮其背」,使其面之所向,耳目口鼻手足之所为一如其背,则得其道矣;
虽有应用交错,扰扰万绪,未始不寂然矣;
视听言动,心思曲折,如天地之变化矣。
惟此为艮,惟此为「止其所」。
茍艮其面,虽止犹动;
知其动而刚止之,终不止也。
惟艮其背,则面如背,前如后,动如静,寂然无我,不获其身,虽行其庭,与人交际,实不见其人。
盖吾本有寂然不动之性,自是无思无为,如水鉴,如日月,光明四达,靡所不照。
目虽视而不流于色,耳虽听而不留于声。
照用如此,虽谓之「不获其身,不见其人」可也。
水鉴之中,万象毕见,而实无也;
万变毕见,而实虚也。
止得其所者,言不失其本止也,非果有其所也,非本不止而强止之也。
孔子曰「言不尽意」,谓此类也。
使有我,则有所矣。
夫天下何一物之不妙也,岂独无形者为妙,而有形者不妙耶?
岂独无形者为道,而有形者不道耶?
未始不一,人自不一。
庭者,堂之前,两阶之间。
正人物交际之地,而曰「行其庭,不见其人」,非果无人也,不动乎意,虽见而非见也。
见立则意动而迁矣,非止也。
天地之变化,岂有所动哉?
日月之靡所不照,岂有所见哉?
孔子曰「哀乐相生」,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,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,洞觉者当无疑乎此也。
曰「上下敌应,不相与」者,以是卦上下皆敌,初与四皆阳,二与六皆阴,三与上亦皆阴,无相与之象也。
既曰敌矣,何以言应?
非谓截然不与物应也,虽应而不动也,犹未尝相与也。
茍惟不然,则意起而私立,物我裂而怨咎交作矣,非艮止之道也。
《易》曰:「风雷益,君子以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」。
见善即迁,当如风雷之疾;
有过即改,当如风雷之疾。
如此则获益。
人谁无好善之心?
往往多自谓己不能为而止。
人谁无改过之心?
往往多自以难改而止。
凡此二患,皆始于意,意本于我。
道心无体,何者为我?
清明在躬,中虚无物,何者为我?
虽有神用,变化云为,其实无体。
知我之本无体,则声色甘芳之美,毁誉荣辱之变,死生之大变,如太虚中之云气,水鉴中之万象,如四时之变化,其无体、无所加损,何善之难迁?
何过之难改?
舜闻一善言,见一善行,若决江河,沛然莫之能禦者,以舜之胸中洞然一无所有,故无所阻滞也。
《易》上下《系》虽非孔子所作,而其间得之于孔子者多矣。
其言道曰「百姓日用而不知」,虽不系之「子曰」,而吾信其为孔子之言也。
其曰「何以聚人曰财;
理财正辞,禁民为非曰义」,此亦信其得之于孔子者也。
吾深念尧舜三代所以治天下之本旨不复见于后世,深念自孔子没,似是而非、似正而邪之辞充塞宇宙,斯人相与沈迷于昏昏之中,而正道不明也。
舜命龙曰:「朕堲谗说殄行,震惊朕师」。
周有训方氏,乃正辞之谓。
言之失正失实,则作之于心,发于其事,卒以害道。
害道,祸乱之原也,正辞所以教之也。
圣人治天下,禁民为非而已,无他事也。
礼乐刑政,一本诸此。
子思、孟子之言,其失实者犹多,而况于下焉者乎?
少读《易大传》,深爱「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」,窃自念学道造此妙。
及他日读《论语》,孔子颜渊,至于恸,从者曰:「子恸矣」。
曰:「有恸乎」?
孔子自不知其为恸,殆非所谓无思无为、寂然不动者;
至于不自知,则又几于不清明
怀疑于中,往往一二十年。
及承教于象山陆先生,闻举扇讼之是非,忽觉简心乃如此清明虚灵,妙用泛应,无不可者。
及后居妣氏丧,哀恸切痛,不可云喻。
既久,略省察曩正哀恸时,乃亦寂然不动,自然不自知,方悟孔子颜渊至于恸矣而不自知,正合无思无为之妙,益信吾心有如此妙用。
哀苦至于如此其极,乃其变化,故《易大传》又曰「变化云为」。
不独简有此心,举天下万古之人皆有此心。
益信人皆与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、孔子同此心,顾人不自知,不自信尔。
子曰: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」。
然则圣人之意,其不可见乎?
子曰:「圣人立象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,系辞焉以尽其言,变而通之以尽利,鼓之舞之以尽神」。
至哉圣言,岂训诂之所能解!
既曰「书不尽言」矣,又曰「系辞以尽其言」,既曰「言不尽意」矣,又曰「立象以尽意」,于乎,至哉!
似矛盾而非矛盾也,似异而实同也。
圣人之言,意岂尽不尽之所可言?
言尽亦可,言不尽亦可。
云不尽者圣人之实言,云尽者亦圣人之实言。
此唯智者足以知其解。
知其解者始信天下何思何虑,始信孔子果无隐于二三子,始信六十四卦、卦卦齐一,始信三百八十四爻,爻爻不殊。
汲古问:「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,道随寓而有,如何分上下」?
先生曰:「此非孔子之言。
盖道即器。
若器非道,则道有不通处」。
《易》曰:「憧憧往来,明从尔思」。
子曰:「天下何思何虑?
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,天下何思何虑」?
至哉圣言,实语也。
而自孔子以来至于今,知之者寡。
同归殊涂,取喻尔,非实有归有涂也。
极上下四方之间,古往今来,万物变化,有无彼此,皆一体也。
如人有耳目口鼻手足之不同,而皆一人也。
自清浊分,人指轻清而高者曰天,于是靡然随之曰天;
指重浊而下者曰地,于是又靡然从之曰地。
到于今莫之改,而实一物也。
清阳浊阴,二气感化,而为日、为月、为风雨,人物于是生,皆一也。
曰彼,曰此,曰动,曰静,曰有,曰无,皆是物也。
何以思为?
何以虑为?
一致尔,人自百虑。
故又申言曰「天下何思何虑」。
圣人多循诱,罕言及此,今欲破憧憧往来之惑,不得已申言之,以明圣心之实。
自圣人观之,一犹赘言,何俟乎思虑?
子曰「学而不思则罔」,为未觉者设也。
又曰「君子有九思」,为未觉及觉而未全者设也。
尧之文思,如昼夜寒暑之变化也。
皋陶曰:「慎厥身,脩思永」。
以舜、禹虽圣,犹未至于尧之大圣也。
孔子赞尧曰「大哉」,赞舜曰「君哉」,不无小间也。
孔子垂教,奚可不循循善诱也?
言「日月相推而明生,寒暑相推而岁成」者,将以形容「屈信相感而利生」,使人知往屈非不利,通其屈信之异见也。
又言:「尺蠖之屈以求信,龙蛇之蛰以存身」。
屡屡言屈非不利,圣人知人好恶偏陷深固,故谆谆然渐启之。
又进之曰:「精义入神」,乃所以致用也;
「利用安身」,即所以崇德也。
明道非无用于世,即利用安身,无非大道,而人自不觉也。
大道坦夷,如此而已。
过此以往,无可言者,故曰「未之或知也」。
惟觉虽通达,而未精未一,故孔子为之不厌者,穷尽其神用也。
前言利用安身,谓大略尔,变化则不可胜穷,无一云一为之非变化。
又言「知化」,则圣道于是乎尽。
初疑《序卦》之为义似迂,《杂卦》之为文似乱,后乃悟《序卦》之义殊不迂,「杂卦」之文殊不乱。
六合之间,何物非《易》?
何事非《易》?
何义非《易》?
何言非《易》?
纵言之亦可,横言之亦可。
以《坤》为首,为《归藏》亦可;
以《艮》为首,为《连山》亦可。
故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,则皆宫也;
五色六章十二衣旋相为质,则皆质也;
五行四时十二月旋相为本,则皆本也。
曰本,曰质,曰宫,皆《易》之异名,然则错综而言之,何所不可?
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虽无「子曰」,无害于道。
虞宣抚 南宋 · 汪应辰
 出处:全宋文卷四七七二、《文定集》卷一七、《新安文献志》卷四二
伏以经武斗枢之庭,宣风井络之野。
安危所寄,内外惟均。
注意特隆,具瞻胥庆。
恭惟宣抚枢密知院,受才宏博,蕴德纯全,以孝为事君之忠,以仁为救物之勇。
我战则克,盖传心于圣门;
匪夷所思,独取必于天理。
经画世故,调胹政几,无施不宜,有本如是。
虽举身而远引,亟承命以遄归。
惟蜀僻在一隅,惟帝明见万里。
当宁太息,命公往釐。
靡惮暑行之勤,以宽旰食之虑。
制胜堂上,即坐收于全功;
拜相军中,当复见于盛事。
益沛为霖之润,永扶置器之安。
应辰疏拙无庸,知照有素。
免于罪戾,悉蒙庇冒之恩;
奉以周旋,兹复趋承之幸。
其为欣忭,实倍等夷。
彭子复墓志铭1197年 南宋 · 叶适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五○○、《水心文集》卷一五 创作地点:浙江省温州市
士多以意为善,鲜以力为善也。
诚得其意,圣贤何远!
如意之而未至焉,遂又以意为力也,则善非其善,窒其材,枉其德矣。
今夫意之者,如望远焉,目之所至,身可至乎?
天下之理备矣,尺度按之,规矩占之,若称物然,斤石之差,必以其力,不可诬也。
以力从意,不以意为力。
力所不及,圣贤犹舍诸;
力之所及,则材为实材,德为实德矣。
初,子复能胜冠,东南之学起。
昔之宿闻腐见皆已遁散剽剥,奇论新说忽焉交列横布。
士之研聪涤明,澄气养质,精意所获,自为深微,奚翅家尧、舜而身孔、颜也哉!
其一时师友盛矣,而子复又最先周旋其间,其闻之早矣。
然而子复知为善之难,非同声趋和之所能至也,故不敢以意之为是,而独以力之能者试之。
常左经而右律,目验而耳覈,考实以任重,先难以致远。
非其心之所通,虽诚闻之,不苟从也;
非其行之所至,虽审知之,犹慭置之。
其修身,使奢者啬;
其治民,使烦者理。
朝廷不养交,乡党不合誉,侃然求其是而已。
嗟夫!
不同其所趋而不异其所合,宁少于其意而致多于其事,徒辛苦于所难而不敢安乐于所易也,何子复之用心勤行之笃哉!
孔子谓「无能一日用其力于仁」,而又曰「未见力不足者」。
然则以力而不以意,岂古人亦以为难也!
子复姓彭氏,名仲刚温州平阳人
曾祖迥,祖宗盛,父汝砺,赠承议郎
初任婺州金华主簿,曰:「古人先正名。
主簿者,主其簿籍云尔。
今簿籍多废绝,何以名官」!
乃求得四塍帐,校其差谬,类为数百册藏焉。
衢州大水,上司令子复覆视而后赈,子复请曰:「衢水高者出屋危,杀稼溺人,行道共知。
既再检实矣,犹往覆视者,防吏之欺,将使民实得食也。
然恐待覆视而民不食死矣」。
上司感其言,即出米,恣子复所为,民赖以活。
台州临海县令
均其民之力役,图县乡之地,几都几保,合为大图。
地之所有,皆物数之。
有献乡图者,子复曰:「善。
犹有遗」。
其人曰:「无」。
子复指曰:「某处岭也,岭边某乙居之。
某地有松林水步,今忘之矣」。
其人大惊,不知子复何以能知之也。
由是扶羸整坏以就坚新,尽为他令所不能为者。
县廨且百楹,子复听民讼甚察,然不自以为明。
每谕之曰:「虽讼而直,所屈多矣」。
民爱信之,忿斗衰止。
至今言治临海者,推子复云。
提点铸钱,将荐子复,使之买铅,冀以职事相涉
子复辞曰:「铅非所产也」。
提点刑狱荐得审察,子复径参吏部,授两浙运司物斛官而去。
近臣累言落州县可惜,始召为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
国子监丞
子复终日坐局,治其细碎,多所更定,后皆为故实。
贵人弗善也,遂坐考进士与知举力争而罢。
久乃知全州,时詹元善、陈君举任总漕事,首为减月桩钱十三四。
子复又自减郡之凡费,然后戢预借,宽省限,商税止取正钱,带纳者蠲其太半,输租得自槩量,无斛面,吏之一切聚敛,略皆不用。
乃择其耆老学行,俾师长其子弟,而亲执经讲说其中,曰:「此古人所以富庶而教之也」。
未几,承议卒,民哭扶其柩至境外数十里,曰:「何时复此太守乎」?
服除,知濠州,未行。
绍熙五年,明、越大饥,特令提举浙东常平,盖于是将用子复矣。
命下,八月庚戌,以病不起闻,年五十二,官至朝请郎
娶王氏,封安人
子曰𣶮,将仕郎
曰浫,曰溓。
女嫁从事郎、新徽州歙县林士裕进士居易,其二尚幼。
庆元二年四月丙辰,葬金舟乡将军陈湾。
呜呼!
子复行事考之,岂所谓力不及欤?
然则不得尽其材而死者,非力也。
铭曰:
孰为任重?
累铢而称;
孰为道远?
积步而行。
始士终圣,级举阶升。
古人之学,远矣难明。
子复之志,匪腾匪骞。
力其所难,不以意言,彼用者天,彼成者年。
摭其已然,斲铭此篇。
庆元三年□月□□日撰。
高斯得依前行起居舍人特授兼侍读1265年 南宋 · 王应麟
 出处:全宋文卷八一九五、《四明文献集》卷五 创作地点:浙江省杭州市
敕具官某:朕闻学于古训乃有获,询兹黄发则罔愆。
天圣时,臣奭以《尚书》劝讲;
在元祐际,臣维因《宝训》进规。
诞登耆儒,聿骏先烈。
尔履粹而养以直,学醇而资之深。
惟耇成人,肯来览德;
太史友,命尔纪言。
眷聚辨居行之勤,倚薰陶涵养之益。
何相见之晚也,试垂听而问焉。
百篇雅奥之文,中兴修攘之治,示我显行,率惟敉功。
清閒之燕尽精思,朕乐观于夙望;
温润之气可开道,尔念绍于前修。
可。